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武汉市洪山区殡葬一条龙
洪山区,隶属湖北省武汉市,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武昌区、青山区。东抵鄂州市,南与江夏区接壤,东北与新洲区隔江相望, [3] 总面积509平方千米。 [2] 2021年,洪山区常住人口175.2万人;户籍人口74.54万人。 [4] 截至2022年10月,洪山区下辖16个街道、1个乡。 [9] 区政府驻珞南街道珞狮路300号。
洪山区,因境内有洪山而得名, [3] 是2014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5] 教育部第四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6] 全国健康促进区、 [7] 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 [8]
2021年,洪山区地区生产总值1131.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7.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72.77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0.13:22.74:77.13
周夷王(前885—前878年),今区境属鄂王管辖之地。周定王(前606—前586),今区境属楚地。 [1] 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今区境属南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沙羡县(yi),今区境属之。
晋咸和二年(327年),在沙羡县境侨置汝南郡。太元元年(376年),汝南郡改称汝南县。后3年,废沙羡县,并入汝南县,今区境属之。
南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置郢州,隶属江夏郡,区境随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今区境属之。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建大西政权,改江夏县为上江县,今区境属之。
清顺治二年(1645年)4月,李自成废上江县改为瑞符县(今洪山境域属其中)。六月,清废瑞符县,复改为江夏县,洪山境域属之。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行省为湖北、湖南两行省。江夏县为湖北省省会,洪山境域属之。 [1] 清末,江夏县下辖乡。乡下辖里,里下设保。保下设甲,在现洪山区境内设南乡和北乡。
民国初期,沿用清末旧制。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洪山境域属之。民国十五年(1926年),武昌市政厅成立,将现武昌城区命为武昌市,乡村属武昌县,洪山境域仍属武昌县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武昌县进行区划调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第六区和第七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武昌县在现洪山区范围内设有新安乡(今鲁巷)、永丰乡(今王家店)、福寿乡(驼子店)、招贤乡(今张家铺)、八吉乡(今向家祠)、文明乡(今石嘴)以及铁铺岭、武丰、贾家岭、余土库、方家岭、火官、温州、法华、楠木、天兴、挽月、演佛、胡墩、渡口、洪吉、新集、崇阳、芦家岭等乡村。 [1]
1949年10月,洪山境域从武昌县划入武汉市。 [1] 11月,武汉市在江南地区设3个郊区;即洪山区、武泰区和挹江区。 [3]
1951年4月,洪山、武泰、挹江三个郊区合并为武汉市第八区(武昌郊区)。
1952年7月,撤销第八区(武昌郊区),分设南湖区和东湖区。
1955年2月,东湖区和武昌县第七区合并,成立洪山区。
1956年6月,撤销南湖区,将武汉市江南的3个郊区(洪山区、南湖区和青山区)合并为洪山区和青山区。 [3]
1958年8月,撤销汉桥区、洪山区,成立武汉市郊区。 [1]
1960年7月,撤销武汉市郊区, [3] 成立洪山(城市)人民公社。 [1]
1961年3月,武汉市将洪山区人民公社和关山人民公社合并。恢复行政区建置,成立武汉市洪山区。
1964年8月,武汉市成立洪山和汉桥两个郊区。 [3]
1976年,撤销汉桥区,并入洪山区。 [3]
行政区划编辑 播报
区划沿革
1956年1月,武昌县南湖区长青乡划归洪山区
“大殓”是在棺木内依次铺木炭屑、草纸、白棉纸和纸枕头,将尸体放入棺里,把银饰品和几粒大米、几片茶叶放入死者嘴中,腋窝里也放银饰品,再将女儿和媳妇敬孝的红布红绸及白布盖在尸体上,脸上放一张有眼睛、鼻子、嘴巴的白棉纸,表示死者来世不会眼瞎、不是哑巴。然后盖棺用白绵纸条密封。棺木在堂屋摆放分头部朝神位,足底朝大门和顺房梁横放两种方式,女婿在灵柩头部下放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饭,称“枕头饭”
“大三元”,大富之家,则做道场五天,加上前一天准备和最后一天送殡共七天。其中诵经五天,设宴五天,每天为八碟八碗的重八宴;也做道场、放河灯。大三元要阴阳和尚齐全,祭奠程序繁杂,耗财费时,既显丧仪隆重,更显其家豪富。
用干净水将死者身体擦净,为其穿上新衣裤和鞋袜,戴上新帽或新帕,衣上不能有纽扣,以线系好。抬到堂屋中间为其洗脸。是男性的剃去头发,是女性的梳理发丝,由死者的子女用装有酒的瓶子敬酒表示敬孝,把死者放在用苦竹条铺好的中堂地上,盖上红布红绸和白布,等待吉时入棺,这个做法称为“小殓”。
三天或出殡前一天的灵堂前,由女儿、女婿敬献上羯羊,孝子们跪在羊的周围,
旧时有“人主不发话、亡人不脱化”的说法。说话时,要请村上德高望重的人作陪。“人主”先评说死者功德,再论子女在死者生前是否孝顺。孝顺者,当众褒奖,可披红挂彩;反之则当众训斥。对死者有虐待行为者,则用丧棒抽打,甚而让其跪地,头顶烧纸盆,以示惩处。此时,不论“人主”如何挑剔责难,孝子们都不敢有丝毫的不恭和不敬。说娘家话,实则是一场孝敬和赡养父母的现场教育评审大会。
老人病逝,其家人要在第一时间鸣放鞭炮,随后安排人到亲属家报丧,闻者赶来与主人料理后事,左邻右舍帮助砍柴担水,做饭菜接待前来吊唁死者的亲朋好友。报丧后,主人家请摩公主持丧事,披麻戴孝的子女男穿白土布长孝衣,女穿短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