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武汉市武昌区殡仪馆服务电话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汉,次年汪伪政权建立武汉特别市政府,武昌划归伪武汉市政府管辖,设办公处(后改称武昌办事处)。
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将武昌划归伪湖北省政府所辖,成立市政筹备委员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湖北省政府由恩施“还治武昌”,分武汉为汉口、武昌两市,武昌为省会市,辖武昌和汉阳镇,直到武汉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同年6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建立武昌办事处,派出工作组接管了武昌旧政权的8个区公所,并将其改划为4个城区、3个郊区。武昌解放后,一直是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7月,武汉市人民政府调整区划,武昌为第一区,但仍沿用武昌办事处名称。
1952年8月,市人民政府再次调整区划,将第一区改名为武昌区,并正式建立武昌区人民政府。
1955年1月,武昌区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武昌区人民委员会。
1959年,区人民委员会改称为武昌人民公社,下设二个城区分社和三个郊区分社。
1961年,撤销武昌人民公社建制,恢复武昌区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原武昌区党政机构被迫处于瘫痪状态。
1967年3月,武昌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成立,行使领导全区工作的权力。
1968年9月,成立武昌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区党、政领导机关。
1980年2月,武昌区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第二次会议召开,批准撤销武昌区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 [17-19]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区划沿革
1949年,原武昌挹江、武泰区所辖的郊区部分划归武汉市郊区。
1960年2月,建立关山街道。5月,南望山、洪山、关山、珞珈山等4个行政街道划归洪山区,保安街分社改名为紫阳分社,解放路分社改名为黄鹤楼分社,民主路分社改名为曙光分社。
1960年,市郊的青菱、南湖、花山等3个农业公社划归武昌区。
1963年,10个农(渔)业公社分别划归洪山区和青山区
停丧,死者弥留之际,子女要及时给死者修剪指甲,梳理鬓发,擦洗后穿上寿衣,寿衣、铺盖讲究里外全新。死者一咽气,赶紧掐死一只公鸡,接着将死者停放在堂屋上首的一块门板上(停尸不能动哭声,烧纸才动哭声。),用黄纸盖住脸面,用红线扎住双脚(三天“送亡”时解开绑脚红线,让灵魂出走),为了黄泉路上安全顺利,还要在死者的双袖口内装上死面方饼、纸钱、一双筷子,称“打狗饼”、“买路钱”,最后,再杀一只鸡,收拾干净供在灵桌上。
如果是“人主”到来,则要抬上酒桌到路口迎接,孝子们手拄丧棒,号哭举哀。“人主”接过执事人斟上的酒,将酒洒在地上,然后在执事人的引导下,进入灵堂点香化纸跪拜,孝子们则举哀尾随。
在“做客”的次日清晨上山安葬死者。出殡前在棺柩上盖一床红毛毡,毛毡上放一只大公鸡,摩公发丧出殡, 由一位拿长火把的人上前引路,拿“望山钱”者走第二,边走边丢的纸钱称“买路钱”,放鞭炮者走第三
盘丧,是指族中男子和邻居到灵堂陪伴孝子守灵。盘丧的时间是从停丧的头一晚直到葬礼结束。这期间,除去女人,族中人人都可去盘丧。主家热情欢迎,诚挚招待,备有夜饭、茶点等,盘丧的人只在灵堂内活动,下棋、打牌、玩麻将,陪伴孝子消磨时间,化解悲伤。
出殡前请摩公在棺柩前唱古祭歌,孝子女们下跪细听。摩公唱多长时间,孝子女就要跪多长时间,中途不能起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