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嵊州便宜墓地/塔陵/海葬/坟地/陵园/本地全部价格一览表多少钱购买咨询◊
"及剡城。”武德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这位皇帝怎么会对立州设县这等大事随心所欲、时立时废呢?原来这立州之事非他所为。隋末唐初,江南一带群雄争霸,开始剡县为隋末吴兴太守沈法兴自称“江南大总管”(梁王)的辖地,不久李子通赶走了沈法兴,自称吴帝,剡县又为其属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占据江淮,自称吴王的杜伏威归顺唐朝,被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兼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仍封吴王。杜伏威立即派义子王雄诞讨伐李子通。这李子通早先曾投靠过杜伏威,后两人有隙,他就带兵袭击杜伏威,几乎要了他的命,后移师江都,抢占了沈法兴的地盘称帝。在王雄诞的攻击下,李子通兵败投降,被杜伏威解送朝廷。次年(622年)杜伏威去长安入朝称贺,被封为太子太保,留在京师。他临行前将军权交给了王雄诞。然而与他有“刎颈之交”、共同举事的辅公祏却心生异心,乘王雄诞生病时,伪造杜伏威来信,让他交出军权并杀了他,自己称帝,国号大宋,公开反唐。辅公祏称帝后,任命帮他谋划称帝的道人左游仙为兵部尚书,兼越州总管,处理军务。所以设越州总管府是这个时候这些人的决定。其时越州总管府下新立了三个州:鄞州(今宁波)、姚州(今余姚)、嵊州,嵊州下设剡城县。因此嵊州设立的确切时间应在622年甚至稍后,存在时间恐怕不会到四年。因为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命李孝恭领兵南征,辅公祏战败被擒杀。至此,中国大势,已归统一,唐高祖开始整顿内治,正官制、定学制、修刑法,对割据势力自设的州县,当然视为不成体统,予以废除,嵊州与剡城县又复原名剡县,时在武德八年(625年)。
剡县-赡县-剡县
在五代十国时,剡县一度改名赡县(一作瞻县)。那时剡县为吴越王钱镠的属地。钱镠虽不称帝,但“行天子之制”,出于避讳忌讳、避凶趋吉、荣耀乡里等原因,他和他的继承人大量地、频繁地进行县名更改。当时其属地中在今浙江境内的62县,经改名命名的近三分之一。梁开平二年(908年),钱镠以剡城“人物稍繁”,分剡东13乡置新昌县,余下27乡,改为赡县。近据钱镠研究者考证,改名系钱镠的第一任继承人、文穆王钱元瓘所为,时间在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十国春秋·文穆王世家》有“改剡县为赡县,恶剡有二火一刀为不祥也”的记载。赡与剡同音,是个吉祥字,充裕、安定的意思。但“一作瞻县”却有些费解。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其时的吴越国王钱俶将其所属的军、州、县、户、籍、仓、库,尽献于朝,史称“纳土归宋”。宋太宗对吴越国时所置的新昌等多作认可,却将赡县复名为先朝留下的旧名剡县。
剡县-嵊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剡县被改名嵊县。起因是剡县有个仇道人(裘日新)于宣和二年率众响应方腊起义,攻克县城,杀死知县,声震朝廷。朝廷急命太监童贯率军南下镇压。第二年4月,方腊兵败,5月仇道人被杀,战事息。参与镇压仇道人的越州统帅刘韦合(《剡录》称知越州刘述古,似为一人)认为剡城多事与“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有关,奏请朝廷改剡为嵊,诏从之。另说此名为童贯所改,亦有可能。因宋徽宗几乎不理朝事,行政大权均操童贯之手,既然是“诏从之”,也算是皇命了。" "中国传统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受民族丧葬文化、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形式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传统殡葬形式及其相关习俗:
土葬:这是中国最传统、最普遍的殡葬形式,是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改变的丧葬形式。人们认为土葬能使死者入土为安,符合自然规律。
火葬:火葬是一种很传统的葬式,即用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在中国,火葬最初为少数民族和佛教徒所采用,后来逐渐普及。
水葬: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一种葬法,多流行于古代南方沿海或沿江地区。
悬棺葬:悬棺葬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葬法,人们将棺材悬挂在山崖峭壁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死者的尊重。"
遗体热线咨询/殡葬服务一条龙 /遗体转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