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巫溪县丧葬一条龙
巫溪县自东汉建县以来,曾设县、郡、监、州的建制,名称先后为北井县、始宁郡、永昌郡、大宁监、大宁州、大宁县、巫溪县等。
先秦时期,巫溪县先后属巫咸国、巫臷国。夏商周属庸国鱼邑,鱼邑并于楚之后,归属巫郡。战国时期(公元前277年),秦取楚巫郡归于黔中郡,设立巫县,县域包括巫山、巫溪。 [3]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巫溪县属黔中郡巫县。
西汉,巫溪县属南郡巫县。东汉建安15年(公元210年),巫县分设北井县,县治在今巫溪县城厢镇;建安21年(公元216年),北井县归属固陵郡(今奉节县)。
三国时期,北井县先后属巴东郡(今奉节)、宜都郡(今宜昌)、建平郡(今巫山)管辖。 [3]
西晋,北井县先后属巴东郡、建平都尉、建平郡管辖;东晋,北井县建制未变。
南北朝时期,刘宋、南齐、梁朝、西魏时期,北井县建制未变。北周初(公元557年至公元566年),在北井县设始宁郡,后改称永昌郡,郡治在今巫溪县城厢镇。天和3年(公元568年),北井县并入大昌县。
隋朝沿袭郡县制。隋文帝开皇2年(公元582年),撤销永昌郡,大昌县属信州总管府和巴东郡。 [3]
唐朝改郡县制,增设道的建置,大昌县属山南东道所属夔州(今奉节)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废置山南东道,于夔州设镇江军,后改成宁江军,大昌县属之。
北宋设路,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巫溪属夔州路大宁监。监治在今巫溪县城厢镇。南宋,县属关系未变,仍归大宁监。 [3]
元朝四川设行中书省(称四川行省)。至元20年(公元1283年),大宁监升为大宁州,辖大昌、洵阳、平利、石泉、隆化等县。元末(公元1361年),大宁州属大夏农民政权夔州路。
明朝改“路”设“府”,大宁州属重庆府。洪武9年(公元1376年),降大宁州为大宁县,属四川省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夔州路。洪武13年(公元1380年),改州为
做寿衣,年过六十的老人要在活着的时候提前做好寿衣,俗称“做老衣”。做寿衣要选闰年闰月里的吉日,由女儿制作,寓意老人多活几年。
盖老房(做棺材),棺材俗称“老房”。选做棺材的木料,俗称“材枋”,也称“枋”。其材质有“头柏,二杉,三松木”之说,因柏木棺材有防虫、防腐之功效,故为棺木中的上品。忌用柳、榆等杂木制作棺木。
寿衣多为五件套或七件套,质料多为轻薄柔软的丝麻织品,讲究内棉布、外丝绸,忌用缎子(谐音“断子”)面料,忌用斜纹布及黄、绿两色布料,特别忌用皮、毛质料。样式以中式大开襟为主,外罩棉袍,男以青黑色为主,女以红色为主,裤子是老式大裆裤,忌穿短裤和背心。
守灵,死者安放停当,灵床两边铺上麦草,子孙开始披麻戴孝,子女、儿媳、女婿、长孙戴全孝,然后跪坐在草铺上焚香燃纸,昼夜守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