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云阳县殡仪馆服务电话
109.29;城镇人口51096人,占4.44%;汉族占99.76%,各少数民族占0.24%;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2342人,每1万人中有大学文化程度20.4人,比1982年的7.8人多12.6人。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19人。
(五)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11月1日零时,开展第五次人口普查,对象为常住人口。普查结果为:全县共338603户、1270667人,其中男性670263人,占总人口52.75%,女性600404人,占总人口47.25%;城镇人口117166人,占9.22%。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55人。
(六)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对象为本县常住人口。普查项目为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登记状况、文化程度、行业、职业、就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子女和现存活子女数。普查结果,全县共342423户、1342834人,其中家庭户338885户,集体户3538户;男性704113人,占总人口52.43%;女性638721人,占总人口47.57%;城镇人口215100人,占16.11%。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68人。
(七)第七次人口普查
2020年11月1日零时,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本县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全县共有家庭户364893户,集体户8223户,家庭户人口为892244人,集体户人口为36790人。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75675人,占51.20%;女性人口为453359人,占48.80%。 [19]
民族
云阳县有土家族、回族、壮族、苗族等3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户籍人口8000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0.6%,其中以土家族最多,有6000余人。 [1]
云阳县人口以汉族为主。新中国成立初,由于随军南下干部和学校毕业分配、部队转业来云阳定居、随配偶零星迁入等因素,少数民族人口有所增加。改革开放后,县内外人员流动频繁,新疆、云南、贵州、西藏等省(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员往来云阳做生意、定居的逐渐增多。其中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为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原清水乡(后清水乡与云峰乡合并成立清水土家族乡)与湖北利川交界处。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出台,土家族的群众或与土家族通婚所生子女要求恢复或更改民族身份。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核准,土家族人共计2625人。1995年,清水土家族乡境内居住的土家族人恢复其民族身份,并成立云阳县清水土家族自治乡。经过多年的民族结构发展,少数民族居民从新中国成立初的几十人增加到2022年底的8000余人,民族种数从土家族、回族、壮族、苗族等几个增加到包含哈尼族、布衣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羌族、黎族等少数民族36个,其中土家族人数居首,有6000余人,大多数常住清水土家族乡。 [19]
经济编辑 播报
综述
2022年,云阳县地区生产总值(GDP)557.69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4.1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20.8亿元,增长6.9%,其中工业增加值99.44亿元,增长3.9%;建筑业增加值121.36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262.71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3:39.6:47.1。
三峡移民
2022年,云阳县实施三峡后续项目49个,总投资7.63亿元。三峡库区引进对口支援经济合作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江苏对口支援资金援助2570万元。兑付农村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718.7万元,发放城镇移民困难扶助资金1234.8万元。
截至2022年,云阳县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0.37万户,增长13%,其中内资企业2.32万户,外资企业31户,个体工商户7.88万户,农村专业合作社1640户。新发展微型企业4255户,年末微型企业1.6万户,增长25.4%。 [3]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云阳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2.4亿元,增长17.7%。基础设施投资95.4亿元,增长0.2%,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31.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76.3亿元 ,增长16.8%,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8.3%。
项目完成投资(单个项目500万元以上)262.2亿元,增长27.4%
来宾吊唁后,东家以“流水席”客人凑够一桌,即开一桌席)待客;若凑不够一桌,即先以“头肴”招待,人齐后再正式开席;有的地方则一人一碗烩菜,随到随吃。席间虽备酒,但不得猜拳行令,以示哀诚。
净宅,灵柩一出门,家中就要进行打扫,先烧掉无用不洁之物,再用药水、烈酒泼洒内外,以“驱邪”灭菌。在停放过亡人的地方放一大袋粮食。同时将孝子头顶过的烧纸盆洗净和上发面,等送葬的人回来,面若发起,说明其后代家道兴旺。另在大门口摆放干净的水盆和火盆,水盆里放一把菜刀,以待送殡回来的人净手,寓意刀割水洗。进门时须从火盆上跨过,以祛邪去晦。
祭祀,送殡后三日内,每天晚上亲属要给逝者送“水火”,即用纸扎上草捆,提上开水,到坟头焚纸煨火,用开水祭奠。第三日,孝子们要到坟上去烧纸填土,叫“攒(音cuan)三”,但忌哭泣。从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分别叫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尽七。
旧时在守孝三年内,子女们切忌吵架、争执,并要素衣、素鞋、素食,有的还要在坟头搭棚守孝。第一年春节,家里不贴春联或贴黄对联。第二年贴绿对联。三周年脱孝后,方可贴红对联,穿新衣裳。十周年时,可大办宴席,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