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巫溪县高端殡葬一条龙哪家比较好
饮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农村大部分地区,以玉米、红苕、马铃薯为主食,兼食荞麦,喜食干饭,间吃稀粥,习惯一日三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70-80年代,主要供应大米,面粉降为粗粮,产米区农民终年食米。中高山地区农民多换米过年过节,平时主食玉米,少数富裕者亦常年食米。县境内故老相传有手工制作咸菜的习惯,每家必作,多者达30余坛,少则3-5坛。
民居
巫溪土著民居最为常见的有钥匙头、穝箕口、走马转角楼、四合天井等。
出行
清末及民国时期,富人出行常坐轿、坐滑竿、骑马,一般人外出多步行。逢年过节,必走亲访友。同行时,客人走前,主人走后,长辈走前.晚辈走后,富者走前,穷者走后,男性走前,女性走后。聚餐时,长辈、富者上座,穷者、晚辈旁座,男左女右为尊。解放后,外出多为车船。凡步行,仍长者、客人在前,男女前后无分。宴席长者、客人首席,晚辈、主人次座。
民间娱乐
县境内男女老少历来喜爱娱乐活动。或观看各种文艺演出,或参加田径、球类、棋类竞赛,或组织龙舞、狮舞、彩船活动,或收听广播,看电影、电视、录像等。
生产习俗
主要有薅草锣鼓、栽秧酒、撕包谷、绞篊节等。
婚嫁
清末,巫溪县境婚姻多沿袭旧俗。男女婚嫁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民国时期,婚嫁习俗与清末无大异,但“婚姻自由”、“文明结婚”的新思想逐渐为人们接受。1953年颁布新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自由恋爱结婚,并提倡婚事新办。
丧葬
春秋战国时期,巫溪县境内实行岩棺葬和土葬;秦至两汉时代兴岩墓葬;北周以后多为土葬。清末及民国时期,死者入葬礼仪较繁。解放后,政府提倡厚养薄葬,城镇、机关单位,始实行火葬,有的火化后将骨灰盒葬于宁河两岸岩壁上,铭碑以记。农村仍实行土葬。普遍设灵堂,送花圈祭幛,守夜,开追悼会,纪念死者安慰生者。
诞辰
清末和民国时期,诞辰礼仪分大寿、小寿、童寿3种。解放后,提倡移风易俗,政府提倡不作寿辰庆祝。80年代祝寿之风渐起。特别突出的是重视童寿,凡小孩生日到来,均要购买生日蛋糕、玩具、衣物等以表庆贺。 [15]
著名人物
播报
编辑
向荣
向荣(1792-1856),字欣然,晚清名将。官至四川提督、广西提督、湖北提督,卒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号“忠武”。有《向荣奏稿》传世。
卢星五
卢星五(1906-1937),大宁县羊乔坝(今上磺乡)
做寿衣,年过六十的老人要在活着的时候提前做好寿衣,俗称“做老衣”。做寿衣要选闰年闰月里的吉日,由女儿制作,寓意老人多活几年。
盖老房(做棺材),棺材俗称“老房”。选做棺材的木料,俗称“材枋”,也称“枋”。其材质有“头柏,二杉,三松木”之说,因柏木棺材有防虫、防腐之功效,故为棺木中的上品。忌用柳、榆等杂木制作棺木。
寿衣多为五件套或七件套,质料多为轻薄柔软的丝麻织品,讲究内棉布、外丝绸,忌用缎子(谐音“断子”)面料,忌用斜纹布及黄、绿两色布料,特别忌用皮、毛质料。样式以中式大开襟为主,外罩棉袍,男以青黑色为主,女以红色为主,裤子是老式大裆裤,忌穿短裤和背心。
守灵,死者安放停当,灵床两边铺上麦草,子孙开始披麻戴孝,子女、儿媳、女婿、长孙戴全孝,然后跪坐在草铺上焚香燃纸,昼夜守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