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江津区丧葬一条龙公司
冉钧(1899.5—1927.4),原名高镒,化名浩然,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双福黑林村(今重庆市江津区双福街道)人,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先行者,革命烈士,2003年被评为重庆历史名人。
聂荣臻(1899.12—1992.5),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吴滩场(今江津区吴滩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2003被评为重庆历史名人。 [19]
李初梨(1900.4—1994.5),原名李祚利,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高占(今江津区白沙镇)人,曾任新华社社长、中联部副部长、党委书记,是文物收藏和保护的先行者,2003年被评为重庆历史名人。
周泽昭(1901.12—1990.4),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今江津区)人,医学家、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作有《救护手册》、《战争毒气病的病理治疗》、《战争外科学》、《儿哺育法》等。
谭祖尧(1902—1927.4),字述尼,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高占(今江津区白沙镇)人,李大钊秘书,革命烈士,2003年被评为重庆历史名人。
李先闻(1902.10—1976.7),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长冲乡(今江津区长冲)人,中国植物细胞遗传学奠基人。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第11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主席。
李亚农(1906.6—1962.4),名旦秋,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高占乡(今江津区白沙镇)人,历史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并筹建上海历史研究所,任所长。
钟惦棐(1919.10—1987.3),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几江镇(今江津区几江街道)人,电影评论家,曾任中国电影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2003年被评为重庆历史名人。
夏培肃(1923.7—2014.8),女,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今江津区)人,计算机专家。1960年,设计试制了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计算机。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58]
周开达(1933.4—2013.7),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先锋乡(今江津区先锋镇)人,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西南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若曾(1936.6—),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白沙镇(今江津区白沙镇)人,曾任国家青年排球队教练,国家女子排球队教练、总教练。
蹇锡高(1946.1一),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今江津区)人,高分子化工专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
风景名胜编辑 播报
四面山风景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庆市首批十大旅游度假区)
四面山风景区位于重庆西南部,属云贵高原大娄山北翼余脉。景区面积213.37平方公里,主要有望乡台、土地岩、龙潭湖、洪海、珍珠湖等八大核心景区、128个景点。
爱情天梯
(中国爱情朝圣地)
爱情天梯位于江津区中山镇常乐村。2006年,“爱情天梯”获评“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两位主人公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12年,“爱情天梯”获评“重庆新地标”。2015年,“爱情天梯”获评人文胜地类“新重庆·巴渝十二景”。
四面山少林寺
四面山少林寺位于江津区中山镇白鹤村,由原双峰寺扩建而成。双峰寺原名景德寺,又名双景寺,始建于宋景德年间。寺庙旁边有古墓群,有保存完好的历代主持墓5座,明代和尚墓155座。
四面山少林寺包括大雄宝殿、藏经楼、祖师殿、地藏殿、观音殿、钟楼、鼓楼、佛学院宿舍、佛学院教室等建筑,传承禅宗佛法及南少林武术。其中的石刻、壁画、楹联合称寺内三绝。
清溪湖
(国家水利风景区)
清溪湖位于江津区蔡家镇,是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始建于1977年。清溪湖水库坝高45米,坝顶长188米。
黑石山风景区
(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市级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黑石山风景区位于江津区西南部,是江津聚奎中学所在地。有中国五十大书院之一的聚奎书院,“川东第一大礼堂”鹤年堂以及抗战遗址石刻群。
石门大佛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大佛寺位于石门镇境内,1956年8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直辖以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正殿为七重飞檐歇山式顶,琉璃瓦盖,通高24.84米,依崖而建。寺内有中国现存最大的脚踏莲花观音造像,通高13.5米,属深浮雕近圆雕石刻,该造像是中国第九大佛,是世界最大的观音菩萨石刻造像。
重庆影视城
重庆影视城位于江津区白沙镇,先后有《重庆谍战》
主人请摩公或道士做三至七天的道场法事,以超度死者。大祭前一天,房主将祭文挂在大门外一侧。大祭那天称“做客”。
祭奠时灵堂前必须扎起彩门,“斋爷”站于彩门之下,长袍马褂,仪容威严,声音洪亮。仪式开始,由披红挂彩的青年学子宣读祭文,过去的祭文是一篇四六句式的骈文,内容如同今天的悼词,总结死者的一生,赞美其德行,肯定其贡献,告慰死者,激励生者。整个过程,庄重严肃,充分展现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的祭奠原则。
打鼓送殡,家境贫寒者,当天“发引”,当天送葬,只用一两个吹鼓手吹打送葬。
“桥榜大字”,家境略贫者,祭奠的当天,只请三个阴阳念《对灵经》,晚上在阴阳的诵经声中举行亡人渡桥仪式,第二天乐师吹打送殡,并举办丧宴一日,凡参加祭奠者每人一碗烩菜,以表谢意。
“小三元”,一般家庭祭奠三日,头一天晚上由阴阳诵经,举行亡人渡桥仪式和招亡仪式,第二天举行简单的祭奠活动,晚上举行阴阳打坐诵经和送亡仪式,第三天送殡。
棺柩下放个盆,盆中有一个装菜油的碗,用棉线条点亮,称“长明灯”。神龛中部斜贴一张白绵纸,再用绵纸做一串“望山钱”吊在竹竿上竖立于大门外,“望山钱”的纸张数以死者的享年为准。从入殓那天起,孝子们在棺柩前吃素食,用席子在棺柩前铺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