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沙坪坝区殡葬一条龙
沙坪坝区是重庆主城区之一、重庆主城都市区之一,位于重庆市西南部。沙坪坝区自周朝巴国属地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是重庆市科教文化区,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西部。
截至2020年12月,沙坪坝区辖21个街道、5个镇 [1] ;幅员面积约396平方千米, [25]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34]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沙坪坝区常住人口1447345人。 [23]
沙坪坝区先后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抗洪救灾工作先进集体”、“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等荣誉称号。 [2-3]2020年11月,沙坪坝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
先秦时期,沙坪坝属巴国地。秦汉时期,属巴郡。西晋,成汉玉衡元年(311年)置荆州。
南北朝时期,梁大宝元年(550年)置楚州。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改楚州为渝州。唐朝循隋制。属山南西道。
宋代,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为恭州;属夔州路(川峡四路之一,治今奉节)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为重庆府,属四川行中书省;淳祐二年(1242年),四川制置司移驻重庆府。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重庆路。属四川行省。明代,先后属重庆府、夔州府、重庆卫、瞿塘卫。清代循明制。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川东道。
中华民国时期,沙坪坝隶属于四川巴县第一区,治所设于古镇磁器口(龙隐镇)。属东川道。1939年,划入重庆市沙磁区,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化区和重庆主要工业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重庆市第三区,功能定位于文化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重庆市沙坪坝区。
2016年7月18日,重庆市政府就沙区政府,同意调整陈家桥街道管辖范围、虎溪街道管辖范围和街道办事处驻地,增设丰文街道、香炉山街道。 [5]
2020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土主镇,设立土主街道。 [1] [6]
行政区划编辑 播报
沙坪坝区辖21个街道、5个镇。沙坪坝区人民政府驻覃家岗街道凤天大道8号。 [33]
一、街道(18)
(一)小龙坎街道(小龙坎新街2号)
·龙泉路社区·嘉新社区·康宁村社区·快乐里社区
(二)沙坪坝街道(沙正街建筑巷1号)
·一心村社区·沙正街社区·建工村社区·劳动路社区·饮水村社区·中渡口社区·新华村社区·松林坡社区
(三)渝碚路街道(陈家湾144号)
·杨梨路社区·杨公桥社区·白鹤岭社区·沙杨路社区·南友村社区·站东路社区·沙南街社区·汉渝路社区·双巷子社区·新体村社区
(四)磁器口街道(教院路25号)
棺木色彩讲究大红色,上绘“前蟒后鹤”、“五龙捧寿”、“仙子祝寿”、“二十四孝”等图案,棺内裱糊,且漆丹红。兰州民间曾有蟒蛇为报妇人的养育之恩而在其死后前往墓穴陪葬的传说,从那时起,人们便将仙蟒画在棺材头部,此习惯沿袭至今,表达民间对仙蟒以命报恩的崇拜和纪念。
灵前摆放供桌,供献“倒头”饭(一碗黄米饭,插一双筷)、一副“盘”(即10个枣鼻馒头)、燃灯、香炉、供酒、茶、糕点、果品之类,烧纸盆放置在供桌前,供吊唁者焚纸。
整个丧礼期间,由“大东”(总管)全权安排,子女们不再插手,专心一意当孝子。孝子身着孝服,纽扣不整,麻绳束腰,靸拉鞋子,手持丧棒,不梳洗打扮,低头躬身,只在灵堂前烧香化纸,迎来送往。灵前不能离开人,也不能让猫、狗动物近前。男孝子在屋内,女孝子在屋外台阶上,均坐草铺,一切事务均由请来的大东负责安排。
其间,还要请阴阳先生择定送殡、下葬的日子和时辰,派人前往亲戚朋友家报丧,对死者的“人主”(女性的娘家人、男性的舅家人),必须由孝子登门叩请。同时,请风水先生勘定墓穴,并请人打墓。
吊丧,吊唁时间从丧礼的当天(正日子)早上开始,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亲房当家、左邻右舍等闻讯前来吊唁、焚纸,吊唁者的奠仪礼为现钞、祭羊、盘纸、纸幡、挽幛等,现在多为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