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涪陵区丧葬一条龙
东汉永元二年(90年),分枳县地置平都县(治今丰都名山街道)。
三国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年),分枳县地置汉平县(治今武隆鸭江镇),属涪陵郡(治涪陵县,今彭水)。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平蜀,因涪陵故郡毁于战乱,于巴郡枳县侨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元熙二年(420年),废枳城郡,枳县复隶巴郡,还涪陵郡治于涪陵县。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撤枳县入巴县。保定四年(564年),废涪陵县,徙涪陵郡治至汉平县;同年,于故枳县地置涪陵镇。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涪陵郡,徙汉平县治至涪陵镇;同年,存渝州废巴郡,汉平县改隶渝州。开皇十三年(594年),改汉平县为涪陵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渝州为巴郡,涪陵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巴郡为渝州,又分渝州地置涪州,治涪陵县,辖涪陵县、乐温县(治今长寿东北)、武龙县(治今武隆羊角街道),属夔州都督府(治今奉节),后增辖隆化县(治今南川)、温山县(治今长寿西)。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依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涪州属山南道(治襄州,今襄阳)。景云二年(711年),因山南道所辖区域阔远,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南西二道,涪州属山南西道(治梁州,今汉中)。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故置涪陵郡。上元二年(761年),改隶山南东道(治襄州)。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涪州。元和三年(808年),改隶黔中道(治黔州,今彭水郁山镇)。
北宋,置涪州,建制同唐,属夔州路(治今奉节)。熙宁三年(1070年),撤温山县入涪陵县。熙宁八年(1075年),隆化县改隶南平军。南宋,置涪州,仍属夔州路,辖涪陵县、乐温县、武龙县。
元代,置涪州,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重庆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县入州,州治所在地不再设县,故废涪陵县;同年,撤乐温县入涪州。
明代,置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洪武六年(1373年),分涪州地置长寿县,改隶重庆府辖。洪武十年(1377年),撤丰都县入涪州;同年,撤武龙县入彭水县,彭水县改隶涪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分涪州地复置酆都县,改隶忠州;同年,分彭水县地复置武隆县,仍隶涪州。
清代,置涪州,属重庆府,不领县。康熙元年(1662年),撤武隆县入涪州。
民国二年(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属四川省川东道(治巴县),次年改东川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东川道,涪陵县直属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酉阳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因涪陵县第五区地广,划为武隆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武隆局自涪陵县分出,设武隆县。
1949年11月28日,涪陵解放。1950年1月,设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砫、武隆、长寿、彭水七县,属川东行署区(行政公署驻北碚)。
1952年9月,川东行署区被撤,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涪陵专区改属四川省。12月,撤酉阳专区入涪陵专区。
1953年3月,原大竹专区垫江县划入涪陵专区,涪陵专区
寿衣讲究穿单不穿双,一般有衬衣、短棉衣、罩衣、长袍马褂或长罩衫、衬裤、棉裤、罩裤等。寿衣的衣袖要长,须将双手完全盖住;女寿衣中至少有一件必须是红色的,另外,配有铺褥盖被、荷花枕头、绣花便鞋。男戴小帽、女苫巾帕。鞋和枕头均要绣花,枕头的形状除一般的方枕外,还有锁子枕、荷花枕。
制作棺材,讲究“铜帮铁盖豆腐底”,即棺盖最厚,棺底最薄。在棺材制作好以后,不能空放,要在棺材中装入粮食(实际是旧时存粮以备老人去世时发丧用),每年过春节还要在上面贴上祈寿对联。
男用枕头绣“寿”字,女用枕头绣“万”字,字周围再绣上花卉、蝴蝶等图案。男戴软帽,式样各异,如瓜皮小帽,旧时秀才戴方形软帽等;女则头包黑丝手帕。逝者为男,则“女铺男盖”即由女儿做褥子,儿子做被子;逝者为女,则“女盖男铺”即女儿做被子,儿子做褥子。
那只“跳井”的公鸡拿回家由它自生自亡,丧家不能宰吃。第三天到坟上杀鸡祭奠,称为“复山”。满三十天就解素食,不再戴孝帕,满三年举行脱孝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