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綦江区丧葬一条龙
“綦江”之名来源于“古綦市”,江以綦名“綦江”,区以江名为“綦江区”。 [3]
建置沿革
綦江历史悠久。永城镇发现的石斧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至4000年前),綦江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夏、商、周,綦江境地属巴子国。
秦、汉、晋至南朝为巴郡江州县地。西魏、北周时,属七门郡江阳县地。
隋朝,为渝州江津县地。
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县地置南州,并置隆阳等县。州治、隆阳县治均在今古南街道内。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阳县为南川县。贞观十六年(642年),置溱州,并置荣懿、扶欢等县归其管辖。
北宋初,南州、溱州皆羁縻州,南川、三溪两县皆不存在。庆历八年(1048年),南州、漆州划归渝州管辖。皇祐五年(1053年),废南州为南川县,归渝州管辖。熙宁七年(1074年),熊本平木斗之乱,于铜佛坝(今赶水火车站北岸)置南平军,南川县划归其管辖。元丰元年(1078年),复置南川县。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撤销南平军,在赶水铜佛坝置南平綦江长官司,隶播州安抚司。南川县仍置,隶重庆路总管府。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明玉珍据蜀称帝,在重庆建立大夏国。夏天统元年(1363年),改南平綦江长官司为綦江县。
明洪武四年(1371年),灭大夏国,綦江县改隶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南川县,并入綦江县。
明、清朝,綦江县仍置,均属四川省重庆府。
民国初年,綦江县先后隶属重庆蜀军政府、重庆镇抚府和川东道(后改为东川道)。民国八年(1919年),防区制形成,綦江县先后为川军、黔军、川东边防军、川黔边防军统辖。民国十六年(1927年),綦江县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防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后,綦江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綦江县,綦江县属川东行政区擘山专区。
1951年,璧山专区改为江津专区,綦江县属江津专区。
1952年9月,綦江县划归重庆市管辖。
1953年,撤销行政区,恢复四川省建置后,綦江县仍属江津专区。
1955年1月,将贵州省桐梓县第十区的17个乡,四川省南川县第十区的1个镇6个乡,綦江县的青年乡、建设乡、金灵乡(包括南桐、东林等煤矿区),建立重庆市南桐矿区,属重庆市管辖。
1958年11月,綦江县划归重庆市管辖。
1993年2月,重庆市南桐矿区改名为重庆市万盛区。
1997年3月,设立重庆直辖市,綦江县、万盛区归其管辖。
2011年10月,撤销万盛区、綦江县,成立重庆市綦江区。 [3]
行政区划编辑 播报
区划沿革
民国20年(1931),贵州省桐梓县插入綦江县第三区背羊镇的飞地罗家湾、坝背后:插入金灵乡、蒲河镇之间的飞地庙树坝、范家山:插入前河镇的飞地干河沟:插入扶欢镇的飞地背岩乡(二磴岩)、石龙坝、沟里头、李家湾、乌龟洞、马桑沟等地,均分别划给綦江县背羊镇、建设乡、蒲河镇、扶欢镇管辖。
民国26年,綦江县第四区升平联保插花飞地小附监团,划给江律县第五区龙山联保管辖。
民国27年,江津县第五区龙山联保插花飞地凤凰团划给綦江县第四
棺木色彩讲究大红色,上绘“前蟒后鹤”、“五龙捧寿”、“仙子祝寿”、“二十四孝”等图案,棺内裱糊,且漆丹红。兰州民间曾有蟒蛇为报妇人的养育之恩而在其死后前往墓穴陪葬的传说,从那时起,人们便将仙蟒画在棺材头部,此习惯沿袭至今,表达民间对仙蟒以命报恩的崇拜和纪念。
灵前摆放供桌,供献“倒头”饭(一碗黄米饭,插一双筷)、一副“盘”(即10个枣鼻馒头)、燃灯、香炉、供酒、茶、糕点、果品之类,烧纸盆放置在供桌前,供吊唁者焚纸。
整个丧礼期间,由“大东”(总管)全权安排,子女们不再插手,专心一意当孝子。孝子身着孝服,纽扣不整,麻绳束腰,靸拉鞋子,手持丧棒,不梳洗打扮,低头躬身,只在灵堂前烧香化纸,迎来送往。灵前不能离开人,也不能让猫、狗动物近前。男孝子在屋内,女孝子在屋外台阶上,均坐草铺,一切事务均由请来的大东负责安排。
其间,还要请阴阳先生择定送殡、下葬的日子和时辰,派人前往亲戚朋友家报丧,对死者的“人主”(女性的娘家人、男性的舅家人),必须由孝子登门叩请。同时,请风水先生勘定墓穴,并请人打墓。
吊丧,吊唁时间从丧礼的当天(正日子)早上开始,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亲房当家、左邻右舍等闻讯前来吊唁、焚纸,吊唁者的奠仪礼为现钞、祭羊、盘纸、纸幡、挽幛等,现在多为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