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渝中区殡仪馆服务电话
渝中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7.6°C,极端最高气温42.2°C,极端最低气温-1.8°C;年无霜期341.9天,雾日平均30天-4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88.8mm,最大1518.7mm(1916年),最小644.3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年总降雨的85%左右,由于降雨集中,常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11]
水文
渝中区河流属嘉陵江、长江水系,长江由南而流经测区,嘉陵江由西而东入境并在朝天门与长江汇合。长江在黄沙溪入境,往北流经菜园坝、朝天门出境。嘉陵江在化龙桥滴水岩入境,往东经李子坝、牛角沱至朝天门汇入长江。 [10]
自然资源
播报
编辑
渝中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大都市区,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铁矿、煤矿、粘土矿、石英砂岩等;植物资源以人工种植为主;动物资源以家畜为主。
人口民族
播报
编辑
人口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渝中区常住人口为63.9万人,占重庆市常住人口的2.18%。男性为31.24万人,占总人口的49.58%;女性为31.77万人,占总人口的50.4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8.33。0-14岁的人口为5.84万人,占总人口的9.27%;15-64岁的人口为50.98万人,占总人口的80.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19万人,占总人口的9.82%。
2015年末,渝中区户籍人口53.1万人,比2014年减少1.2万人,其中男性26.2万人,女性26.9万人;年末常住人口64.95万人;城镇化率100%。 [12]
2019年末户籍人口50.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66.2万人;城镇化率100%。 [2]
2021年末,渝中区户籍人口49.1万人,常住人口58.8万;城镇化率100%。 [42]
2022年末,渝中区户籍人口49.1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7.8万人;城镇化率100%。 [47]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渝中区常住人口58.87万人。
民族
至2009年,渝中区户籍人口中,汉族人口为66.04万人,占总人口的99.28%;回族、土家族、满族、苗族、壮族、蒙族、彝族等37个少数民族人口为0.48万人,占0.72%。
经济
播报
编辑
综述
2017年,渝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12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5.1%。地均GDP产出55.9亿元/平方公里;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70528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2.4亿元、1089.9亿元,分别增长1.0%、5.2%。二、三产业比例为2.9∶97.1,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99.4%。 [13]
2019年,渝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30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地均GDP产出64.8亿元/平方公里,位列全市第一;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96875.7元,位列全市第一。
2019年,渝中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2.2亿元、1179.1亿元,分别增长2.6%、5.2%。二、三产业比例为9.4∶90.6,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95.2%。
寿衣讲究穿单不穿双,一般有衬衣、短棉衣、罩衣、长袍马褂或长罩衫、衬裤、棉裤、罩裤等。寿衣的衣袖要长,须将双手完全盖住;女寿衣中至少有一件必须是红色的,另外,配有铺褥盖被、荷花枕头、绣花便鞋。男戴小帽、女苫巾帕。鞋和枕头均要绣花,枕头的形状除一般的方枕外,还有锁子枕、荷花枕。
制作棺材,讲究“铜帮铁盖豆腐底”,即棺盖最厚,棺底最薄。在棺材制作好以后,不能空放,要在棺材中装入粮食(实际是旧时存粮以备老人去世时发丧用),每年过春节还要在上面贴上祈寿对联。
男用枕头绣“寿”字,女用枕头绣“万”字,字周围再绣上花卉、蝴蝶等图案。男戴软帽,式样各异,如瓜皮小帽,旧时秀才戴方形软帽等;女则头包黑丝手帕。逝者为男,则“女铺男盖”即由女儿做褥子,儿子做被子;逝者为女,则“女盖男铺”即女儿做被子,儿子做褥子。
那只“跳井”的公鸡拿回家由它自生自亡,丧家不能宰吃。第三天到坟上杀鸡祭奠,称为“复山”。满三十天就解素食,不再戴孝帕,满三年举行脱孝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