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杭州市余杭区丧葬一条龙
从余杭境内吴家埠、荀山、小古城等遗迹的发掘表明,早在7000年-6000年以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发现于1936年的良渚文化因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300-4300年。作为中国东南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陶器、石器、漆器为代表的专门化手工业,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等级的急剧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化的礼制。少数显贵者独占祭坛等祀神场所以及玉器等宗教艺术品,表明垄断性的神权已经形成,而以平面面积290余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国早期都邑特征的大型聚落,它的布局配置,以及城垣、外围水利系统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起来的诸多特大型公共工程,更是宣告一种凌驾于神权之上的集中政治权力——王权业已形成。因此,良渚文化虽然是特定时空内涵下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但它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十分突出。特别是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与钱塘江地区跟同时代的其他区系相比,文化上的独特性更加彰显,某些领域内的领先优势非常明显,其中以良渚古城和良渚玉器为突出证据,有力地实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渊源。 [7]
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彼时先属越,后属吴,后复属越,战国中期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境内置钱唐(含杭州城区)、余杭两县,属会稽郡(钱唐几经变更,到民国为杭县,余杭区系由原余杭县和杭县大部地域合并而成)。
西汉时,余杭、钱唐两县仍属会稽郡,钱唐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平帝元始四年(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余杭、钱唐。
三国时,余杭、钱唐均入孙吴版图,属吴郡,隶扬州,钱唐县并为吴郡都尉治。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设余杭,次年移钱唐。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余杭仍为所属。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余杭郡为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两乡地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属两浙西路。钱塘、仁和升赤,余杭升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路,钱塘、仁和、余杭属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攻下杭州,改杭州路为杭州府。明清延之。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划杭县城区、西湖、会堡、江干、皋塘、湖墅等地,建立杭州市。民国24年,设行政督察区。余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调整行政督察区,杭县、余杭均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杭县改为省直属县;余杭仍属第一行政督察区,7月,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两县解放,余杭、杭县建制未变。
1958年4月,杭县被撤销,属杭州市郊区。余杭县亦
三天或出殡前一天的灵堂前,由女儿、女婿敬献上羯羊,孝子们跪在羊的周围,
旧时有“人主不发话、亡人不脱化”的说法。说话时,要请村上德高望重的人作陪。“人主”先评说死者功德,再论子女在死者生前是否孝顺。孝顺者,当众褒奖,可披红挂彩;反之则当众训斥。对死者有虐待行为者,则用丧棒抽打,甚而让其跪地,头顶烧纸盆,以示惩处。此时,不论“人主”如何挑剔责难,孝子们都不敢有丝毫的不恭和不敬。说娘家话,实则是一场孝敬和赡养父母的现场教育评审大会。
老人病逝,其家人要在第一时间鸣放鞭炮,随后安排人到亲属家报丧,闻者赶来与主人料理后事,左邻右舍帮助砍柴担水,做饭菜接待前来吊唁死者的亲朋好友。报丧后,主人家请摩公主持丧事,披麻戴孝的子女男穿白土布长孝衣,女穿短孝衣。
即将死者遗体由灵床移至棺材内,一般在午夜后进行,多由村上老年人亲殓。棺底要用铜钱或硬币摆“七星”(即北斗七星),铺上三道麻,再铺黄纸、褥子,最后将遗体轻轻放入棺内。遗体要摆放端正,平躺仰卧,四肢并拢,手足成一条直线,再把阴阳写的“符”放在身上,脸部盖手帕,身上撒避邪、祛毒、防蛀的名贵中草药和五谷粮食。子女们绕棺瞻仰遗体后,合上棺盖。瞻仰遗体时要肃静,切忌喧哗哭泣。出殡前由“人主”砸上棺材的“阴钉”。
出殡,出殡有早丧、晚丧两种。殓棺结束,一切就绪后,大家喝“起灵汤”(碎面条),时刻一到,执事人喊“起灵”,此时鞭炮齐鸣,由长子背灵柩材头,送葬人帮抬出门,同时将一只碗砸向棺木击碎,一孝子头顶烧纸盆倒退出大门,将盆内的纸灰抛撒在大门外。出了大门,将灵柩绑好抬杠和牵绳后,由八个强壮的小伙子抬起灵柩(另有若干人分组、随后准备随时替换),让灵柩从火堆上穿过,孝子们在前方拉纤绳,阴阳随后吹吹打打,小跑奔向墓地,一路不得停留。送葬路上,死者的长女婿或长孙举引魂幡和死者遗像跑在最前面,并有孝子中专人负责抛洒“路钱”。沿途所经人家都在路旁、家门点燃麦草,为亡者送行。鼓乐齐鸣,爆竹声声,甚是壮观。